倒计时10秒,指挥中心内所有人都站了起来,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。吴浩的手指悬在点火指令按钮上方,指尖微微泛白——这不仅是一次发射,更是东大航天从无人到载人、从近地到月球的跨越。 “10!9!8!” “7!6!5!” “4!3!2!” “1!点火!” 随着吴浩按下按钮,发射台下方的导流槽喷出巨大的白色水雾,建木十号火箭底部爆发出耀眼的橙黄色火焰,轰鸣声如同惊雷滚过南海,箭体缓缓离开发射台,带着行者二号飞船和三名航天员,向着深邃的太空攀升。屏幕上的高度数据飞速跳动:100米、1000米、10公里……一级火箭分离、二级火箭点火、整流罩分离,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。 当飞船进入近地轨道的消息传来时,指挥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吴浩却没有欢呼,他紧盯着屏幕上的地月转移轨道参数,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:“通知飞船测控团队,密切关注太阳翼展开后的供电效率,按猕猴任务的能源调配方案调整负载,确保地月转移阶段的能源安全。” 窗外的天已蒙蒙亮,第一缕阳光照在指挥中心的玻璃上,反射出金色的光芒。吴浩走到落地窗前,望着天空中渐渐消失的火箭尾迹,掏出手机给生物医疗实验室发了一条消息:“‘星尘’和‘云絮’的‘功劳’,我们收到了。” 屏幕上,行者二号飞船正朝着月球的方向飞去,舱内的航天员正透过舷窗眺望地球——那颗蓝色的星球在黑色的太空中格外璀璨,而38万公里外的月球,正静静等待着中国人的到来。吴浩知道,点火只是开始,接下来的地月转移、月球捕获、月面着陆,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他们,但此刻,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:这场跨越星辰的征程,他们终将抵达终点。 行者二号飞船进入近地轨道后,按预定程序完成姿态调整,太阳翼如同巨大的银色羽翼,在太空中缓缓展开至最大角度。指挥中心主屏幕上,供电功率数据从初始的12kW快速攀升至18kW,稳定在设计值的100%——这是基于猕猴任务的能源优化成果,太阳翼表面的多晶硅电池片经过纳米涂层改良,光电转换效率比建木九号提升了12%,足以支撑地月转移阶段的所有设备运行。 “吴总,地月转移轨道参数计算完成,点火窗口定在1小时后,所需速度增量3.2km/s,推进剂消耗量预计180kg。”轨道工程师的汇报声打破指挥中心的短暂宁静,屏幕上弹出一条弧形轨道,从近地轨道延伸至月球轨道,红点代表的飞船正沿着轨道缓慢移动。 吴浩的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,调出太阳翼的实时监测画面:“太阳翼的帆板驱动机构温度怎么样?之前猕猴任务中,长时间光照导致驱动机构温度升至58℃,超过了45℃的预警值,这次的散热片优化有没有效果?” “散热效果显著!当前温度39℃,比设计值低6℃。”热控工程师调出温度曲线,“我们在驱动机构外侧加装了蜂窝状散热通道,结合被动散热与微型风扇主动散热,即使在太阳直射下,温度也能稳定在40℃以内。” 就在地月转移点火倒计时30分钟时,供电系统突然出现波动——太阳翼的供电功率从18kW骤降至15kW,舱内照明系统短暂闪烁后恢复正常。“报告吴总!2号太阳翼的第3组电池片出现电压衰减,初步判断是太空粒子撞击导致的局部短路!”供电岗位的工程师急声道,屏幕上的电池片状态图显示,一片红色区域正在缓慢扩大。 吴浩立刻切换至太阳翼的高清画面,看到2号太阳翼边缘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黑色斑点——那是太空粒子撞击留下的痕迹。“启动太阳翼冗余供电模式,关闭故障电池片所在的支路,将功率分配至其他三组电池片。”他的声音沉稳如常,“同时调整飞船姿态,让1号太阳翼正对太阳,补偿供电缺口,确保转移点火时供电功率不低于16kW。” 3分钟后,供电功率稳定在16.5kW,故障支路成功隔离。“吴总,故障电池片的损伤范围没有扩大,预计不会影响后续任务。”供电工程师松了口气,“我们之前在猕猴飞船上做过多次太空粒子撞击模拟测试,冗余设计完全能应对这种单点故障。” 地月转移点火如期进行。飞船推进舱的主发动机喷出淡蓝色火焰,在黑色太空中拉出一道纤细的光带。指挥中心内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速度增量数据上——3.2km/s的目标值如同一条红线,速度表上的数字从7.8km/s稳步攀升,每一次跳动都在拉近与月球的距离。“点火完成!速度增量3.21km/s,偏差0.01km/s,完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!”推进岗位的欢呼声响起时,吴浩的指尖终于从触控屏上移开,杯中的温水已凉透。 三天的地月转移旅程中,指挥中心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。航天员们按计划进行体能训练和设备检查,模拟舱内的人工重力模块按0.5g周期运行,航天员的骨密度监测数据显示,流失率仅为0.8%,远优于预期——这背后,是“星尘”和“云絮”83天的月面驻留数据提供的精准参考,从营养配方到重力参数,每一项优化都凝结着前期试验的心血。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附近时,意外再次出现。“吴总,月球捕获雷达的信号出现杂波干扰,轨道偏差从0.3km扩大至1.2km!”测控岗位的工程师喊道,屏幕上的月球轨道模拟图中,飞船的红点偏离了预定轨道,若不及时调整,将错过着陆窗口。 吴浩立刻调出干扰源分析数据:“是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地形反射导致的杂波,之前猕猴飞船进入轨道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,但偏差没这么大。”他盯着轨道参数,快速计算调整方案,“启动姿控发动机,进行两次轨道修正:第一次修正量+ 0.8°轨道倾角,消耗推进剂15kg;第二次修正量- 0.3km/s径向速度,消耗推进剂12kg,确保飞船进入100km圆轨道。”